三相到了崇正殿。
皇帝让太监把刘安整理好的几份表给了三相。
“这是刘正监为朕整理的,看看。”
寇准内心一个大写的服字,他给刘安的建议就是让刘安混到皇帝的书房,然后就有偷看公文的机会,想来这个过程至少十天半个月。
可没想到,刘安竟然这么快,而且还作了这么漂亮的事情。
向敏中是一个最纯粹的人,当下表示:“官家英明,如此一来事分轻重缓急,可酌情处理。臣以为,当立规矩。红色为当日必处理之事,蓝色为三日内必处理之公务,白色可以从缓。此事正应了李相公对官员的要求,臣以为,可推广。”
王旦内心突然有些不忍。
刘安是有才的,这一点他丝毫也不怀疑。
把刘安架空,皇帝要重赏刘安他没反对,也是心存补偿。
可此时,刘安沦为一个书记小吏,他有些于心不忍。
寇准却在此时说道:“秘书监,为官家整理天下典籍,此事可让秘书监来办,但初始,寻常小吏难以胜任,刘正监正好。”
吕蒙正也说道:“这人选要慎重,寻常小吏不适合在崇正殿。”
毕士安对王旦说道:“虽然大才小用,可闲着也是闲着。”
王旦施然,也对。刘安闲着,找点事作也挺好,再说给皇帝整理公文,也真是不是寻常小吏有资格作的。
罢了,将来刘安不再这么锋芒毕露,自己就推举他任实职。
九位重臣开始与皇帝讨论正事。
其间,寇准与王旦都数次看坐在角落的刘安,刘安连头都不抬,认真的整理着公文,然后分门别类的夹好标签,摆放整理,再拿下一本。
这些人在讨论什么,刘安听的清楚。
可他手上也没停,就算是装,刘安也要装出认真工作的样子。
九位重臣议完事离开,出宫的时候王旦对寇准说道:“刘安此子,有真才学。”
寇准只回了三个字:“太年轻!”
没错,太年轻。
这话一语双关,寇准的意思是没经验,但有冲劲。王旦听着就是,太毛糙,棱角太多。
王旦当下就给了户部一个建议。
今天是七月二十九,按刘安的新职,给刘安补足这个月的俸禄。
户部没意见,这是小钱。
王旦开口,这个面子要给。
崇正殿内,皇帝在指示公文,刘安依然坐在角落整理着。
在整理公文的时候,刘安推算出一个数据,一个让刘安震惊的数据。
大宋前半年的财政收入竟然达到了六千二百万贯。
依大宋当下的行情,一千文一贯,两千五百文左右兑换一两白银,那么一年下来,四千万两白银没问题。
这么凶残。
难怪,皇帝把四十万贯都不当钱。
李沆是位好相公,他在位多年,硬生生的把大宋的三亿亩田地增加到了四亿七千万亩。
手工业增加了三倍。
刘安记得历史上有过记载,原先白崖场改名景德镇,成为瓷器重镇。
现在想来,就是李沆之功。
皇帝看着刘安在那里发呆,开口问道:“有急务公文?”
刘安赶紧站了起来:“回官家的话,臣只是刚才心有感慨,李相公劳苦功高,仅六年时间,让耕田增加了一亿七千万亩,臣内心刚才对李相公有崇敬之心。”
皇帝点了点头,也感叹了一句:“李公年事已高,御医说李公……。过来,替朕磨墨,朕为李公赐字。”
皇帝提起笔,思考了一会后问刘安:“你内心的李公如何?”
“宋之柱石!”刘安这句话是发自内心的。
主和派,只能是政见不和,不代表就是坏人,但好人好心也有办坏事的时候。
皇帝重重的叹了一口气:“李公归故里,朕有些想念他。天下四方动荡,是朕治国不当上天降下的责罚,若非李公谆谆教导,难有当下民富平和之势。”
“臣愿去请李公回来。”
“罢了。”皇帝在纸上写了四个字,柱石之臣。
然后派人宣王曾,作为李沆的准女婿,皇帝派李沆把这字送给李沆,再带去五百万钱以示赏赐。
可谁想,王曾接下字还没出门,门外有人报,李沆回来了请求面君。
什么?
刘安感觉头皮一阵发麻。
李沆是好人,但对刘安不好,这老头坏的很呢,把自己按在闲职之上。
皇帝亲迎,扶着还穿便服的李沆到了崇正殿。
王曾还站在这里,刘安也一样。
李沆一见到刘安,抬手一指刘安:“你,你,干的好事。”
“啊!”刘安不知道自己又干什么了。
“李公,莫急。”皇帝赶紧劝。
李沆握紧皇帝的手:“刘安干的一件好事,可作完之